• <address id="c8zdk"><blockquote id="c8zdk"><menu id="c8zdk"></menu></blockquote></address>

    <thead id="c8zdk"><dfn id="c8zdk"></dfn></thead>

    <nav id="c8zdk"><tt id="c8zdk"><sup id="c8zdk"></sup></tt></nav>

    <thead id="c8zdk"></thead>
    <sub id="c8zdk"></sub>

  • <nav id="c8zdk"></nav>
    天津城建大學官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報道 > 正文

    媒體報道

    《中國貿易報》——刊發我校城市藝術學院產品設計系主任方向東理論文章

    近日出版的《中國貿易報》刊發我校城市藝術學院產品設計系主任方向東副教授理論文章《廣州琶洲和上海虹橋會展場館建設帶來的啟示(會展大咖說)》。文章基于廣州琶洲和上海虹橋會展場館建設模式,從重視展館建設和重點展會持續擴大會展市場規模,以會展場館為核心聚焦會展產業發展發揮集聚效應,超前思維和布局推動會展科技發展和數字產業創新三方面分享了展館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啟示與思考。原文如下:

    中國貿易報

    廣州與上海分別擁有我國兩大國家級會展場館。廣州琶洲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廣交會展館)首期建于2002年,廣交會自2004年開始啟用琶洲展館。目前,琶洲被定位為“總部+會展+數字經濟+商業”集聚區,成為廣州市科技創新核心區。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地處虹橋商務區,于2014年底建成并投入運營,2018年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自此成為進博會專用展館。如今,會展經濟效應推動上海虹橋成為進出口商品集散樞紐,聯動長三角、輻射全世界。

    廣州琶洲圍繞會展場館建設不斷升級發展模式。廣州在2012年圍繞琶洲廣交會展館建設提出了國際會展中心區規劃,打造以琶洲為主的會展產業發展格局,初期重點發展“會展場館+重點展會(廣交會)”,2012年出臺《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廣交會做大做強的意見》,通過與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合作建設國家級展館,加大對廣交會的支持力度,反過來又以廣交會等展會為支撐,不斷擴大會展市場規模。2015年琶洲規劃“會展經濟+產業集聚+互聯網創新”,通過延伸會展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逐步形成會展經濟模式升級,以“互聯網+會展”帶動“互聯網+流通”和“互聯網+制造”兩大產業集聚,借助新技術、新經濟發展,逐步形成琶洲電商總部區和互聯網創新區?!笆濉逼陂g,這一經濟片區已發展為廣州“數字+會展+總部”融合創新的產業新高地。

    2020年廣州印發《進一步支持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提升影響力輻射面的通知》,制定發展目標為“推動廣交會加快實現從貨物貿易為主向貨物、服務、技術全方位貿易轉變,從出口促進為主向進口和出口并重促進貿易平衡轉變,從展覽為主向展覽與會議結合轉變,從線下為主向線上線下融合轉變。”隨后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開始建設,目前室內展覽面積增加到62萬平方米,已成為全球領先、規模最大的會展綜合體,有力提升琶洲會展經濟輻射面,使廣州距“國際會展之都”的目標更進一步。

    上海虹橋“交通樞紐+會展場館+重點展會+區域中心”遞進發展。上海率先提出建設虹橋商務區戰略,隨后于2011年規劃建設國家級展館,依托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和國家會展中心兩大重點功能項目,打造現代服務業、國際貿易、總部經濟的集聚區。虹橋商務區的區位優勢和完善的配套設施,航空、鐵路、高鐵的無縫對接和交通便利,成為建設超大型展館、發展會展產業的先天優勢。

    2014年,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建成運營,一方面引入上海之外的諸多大型品牌展會,另一方面為上海本地面臨發展規模瓶頸的大型展會提供解決方案,擴張上下游題材,打造全產業鏈大而強的展會項目,平均每年促使上海創造超過百萬平方米的展覽增量,為上海會展產業提供了后續發展動能,強化了上海虹橋對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外部輻射吸引功能,陸續引進380多家世界500強、上市公司和內外資企業總部。

    從2018年開始,進博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連年舉辦,有效連接中國和世界市場,會展產業的溢出帶動效應明顯放大。上海推出“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臺認定計劃,建設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東浩蘭生進口商品展銷中心等常年展銷平臺,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永不落幕進博會。“會展場館+重點展會(進博會)”讓上海虹橋在國際貿易往來中不斷站上新臺階,成為全球高端資源要素的配置高地。2021年上海推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大虹橋”被定位為國家戰略,成為整個長三角經濟區的中心。

    兩地展館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啟示有三點。

    一是重視展館建設和重點展會持續擴大會展市場規模。上海與廣州無論是辦展數量還是面積多年來一直居于全國前列,兩地除具備大型國家級展館,同時擁有多個展館資源,目前上海有8個展館、廣州有5個展館同時運營,兩地室內展覽總面積均突破80萬平方米,意味著具有大規模的會展市場容量和良好的會展產業基本面。兩地都有重點大型展會支撐,廣州有被譽為“中國第一展”的廣交會,對琶洲初期發展會展經濟和后續轉型升級起到巨大帶動作用;上海有進博會,是以國家為東道主的重大展會,其連年舉辦使上海會展經濟效能放大形成躍進式發展,其溢出效應促進虹橋商務區整體向國際開放樞紐轉變提升。

    二是以會展場館為核心聚焦會展產業發展發揮集聚效應。廣州琶洲與上海虹橋在各自發展規劃中都階段性聚焦于會展產業自身的發展,圍繞“會展展館+N”的發展模式進行布局。廣州采用“會展場館+重點展會+產業集聚+互聯網創新”發展模式,提升區域產業促進轉型升級,拓展了琶洲經濟規模質量。上海依托“交通樞紐+會展場館+區域中心”遞進式模式,以展館與交通樞紐互為支撐,促進會展產業實現規?;l展,隨著進博會的舉辦,虹橋商務區持續放大展會溢出效應,推動開放合作,有力地帶動長三角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是超前思維和布局推動會展科技發展和數字產業創新。隨著數字化為會展業打開了發展新空間,傳統線下實體展與數字化融合以及相關創新產業發展已成趨勢。廣州早在2012年就提出“廣交會從線下為主向線上+線下融合轉變”的構想,2015年琶洲轉型建設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吸引眾多科技企業和平臺在琶洲聚集。有了上述基礎,2020年第127屆廣交會得以順利整體被搬到云端舉辦,這一應對疫情的務實舉措,成為展會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重要關鍵點。今年第133屆廣交會線上線下融合舉辦,成為“史上規模最大廣交會”。上海虹橋2014年推出“智慧虹橋”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信息化全面融入商務區建設運營、區域發展、民生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引導各類互聯網企業和科技平臺進入虹橋,這些措施建設為進博會的舉辦鋪好了路基,也為后續發展數字貿易、技術貿易、電子商務、市場采購等新型業態奠定了基礎。

    據悉,《中國貿易報》是黨和國家在貿易投資促進工作戰線的唯一公開發行報紙,除在中國公開發行外,還在東京、紐約、多倫多、墨西哥城、巴黎、倫敦、米蘭、法蘭克福、布魯塞爾、莫斯科、悉尼、阿布扎比等地公開發行。方向東的文章發表后被新浪、搜狐等多家網站轉載。學校高度重視理論研究,鼓勵教師立足專業,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良好的科研能力、扎實的理論素養和高質量的理論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積極為把天津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貢獻天城大智慧力量。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天堂 日韩高清国产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欧美日韩综合 国产精品综合影院在线观看

  • <address id="c8zdk"><blockquote id="c8zdk"><menu id="c8zdk"></menu></blockquote></address>

    <thead id="c8zdk"><dfn id="c8zdk"></dfn></thead>

    <nav id="c8zdk"><tt id="c8zdk"><sup id="c8zdk"></sup></tt></nav>

    <thead id="c8zdk"></thead>
    <sub id="c8zdk"></sub>

  • <nav id="c8zdk"></nav>